“四化”同步走出城乡公益性岗位动态管理之路

作者:枣庄市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 来源:枣庄市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 时间:2024-02-22
分享到:


四化同步走出城乡公益性岗位动态管理之路

2022年以来,枣庄市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以“红色引领·绿色添彩”生态公益岗为主线,全力推进城乡公益性岗位扩容提质,帮扶5万余名各类城乡困难人员上岗就业,2022年全省城乡公益性岗位扩容提质行动现场会在我市举办。枣庄市经验做法被省委《今日信息》以及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中国劳动保障报等媒体多次报道,获评枣庄市“十佳改革品牌”。

一、品牌化引领,走出充分就业与生态保护双赢之路

省委书记李干杰来枣庄调研时指出“要把增设公益岗位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统筹推进生态保护和共同富裕”,为全面落实李干杰书记指示精神枣庄市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和生态资源优势,倾力打造“红色引领·绿色添彩”全域生态公益岗坚持红色引领。大力挖掘台儿庄大战、铁道游击队、抱犊崮山区八路军115师等红色资源,设立文化守护、设施维护、景区协管等红色公益岗,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发挥党员先锋作用,吸纳困难党员507人,让党旗在公益岗一线高高飘扬。突出绿色生态。围绕林业绿色生态、河湖水系生态、城市景观生态、乡村田园生态累计安置山林防护、湿地保护、绿化保洁等生态公益岗3.1万余人次,助力“生态立市”。打造特色品牌。设计统一的生态公益岗LOGO,实施“一区一品牌,一镇一特色”,打造“亭好就业”“峄心峄益·榴享”等7个区(市)品牌,创设“孟享公益”“七色生态岗”等N个镇街特色,全市形成“1+7+N”品牌体系。

二、规范化管理,走出扩岗增容与提质增效双之路

建立标准化上岗流程,加强各个环节监督管理,真正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动态管理“能进能出”实行岗位、人员“双实名”管理,建立从上岗到退出的动态管理机制深度挖掘岗位资源,持续摸排困难群体,做到岗位实、人员足,确保“能进能出”。强化督导“问责问效”。将扩容提质行动列为市政府惠民实事之一及市政府重点督查项目定期调度。召开全市现场观摩会,现场评比打分,计入年底考核成绩加强督导,抽调84名年轻干部组成9个督导组,开展实地督导检查60余次专业管理质效并进购买第三方服务,打造“人社业务骨干+镇(街)工作专班+第三方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专员”的专业管理队伍,印发《城乡公益性岗位全员绩效管理办法》,实行民主测评“8+2”赋分制、村级民主评议+镇级考核制等考核方式,细化日常管理,有效遏止挂岗、顶替、吃空饷等情况确保“有岗、有人、有”。选树典型凝聚力量坚持激励与约束并重,开展“每周一评奖”“一季一明星、一月一标兵”“全市十大最美城乡公益岗等各类评选活动,广泛宣传推广先进典型,激励在岗人员比学赶超、争当模范。

三、数字化赋能,走出智慧管理与便捷服务双融之路

依托“山东省公共就业人才服务信息管理系统”,打造智慧管理与精准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提供决策支撑、监督管理、服务保障等多项功能。数据分析智能模式多角度分析岗位数量、岗位类型、人员类别、补贴发放、拓岗计划等岗位数据,为领导决策提供数据支撑云端管理可视模式建立公益岗人员电子档案,为上岗人员精准画像,实现“一人、一户、一档”,管理人员可以实时查看上岗人员各种信息,实现“数据可视化”。搭建视频监控平台,实时查看公益岗工作人员在岗情况、工作状态,实现管理视频化。服务保障便捷模式推出“枣庄公益岗之家”微信小程序,提供待遇查询、政策推介等各类便捷服务,展示“十佳最美公益岗”及在岗优秀党员风采,激发爱岗敬业正能量。在线培训防火、防溺水、应急救援等安全知识,提升上岗人员业务能力。

四、暖心化服务,走出公平正义与群众满意双收之路

因地制宜开发岗位,摸清人员需求确保人岗相符、公平公正聚焦上岗人员服务,加强业务培训,优化上岗服务,不断增强公益岗人员的获得感、幸福感。需设岗底数清会同乡村振兴、残联、民政等部门,调查脱贫享受政策人口、农村低收入人口等困难群体17.4万人次,摸清“4+2”类群体总数及需求,建立安置对象数据库。联合自然资源、林业绿化、农业农村等部门全面挖掘岗位资源,细化明确岗位类型、岗位数量、岗位条件,建立公益性岗位需求库。送教上门技能熟综合考虑培训时间、培训群体接受能力、培训岗位职责等因素,即设置安全防护、公共管理等公共课程,又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增设绿植修剪、鱼苗放养等实践课程。创新开办“技能夜校”,充分利用村民空闲时间,通过“线上+线下”,分批次、小规模灵活开展培训,确保培训一人、上岗一人。夯实保障待遇将公益岗位资金列入财政预算下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城乡公益性岗位扩容提质行动岗位补贴发放工作的通知》,明确待遇标准,规范发放流程打造驿站岗位暖着力打造集学习、培训、管理、考核为一体的公益岗位驿站255个,配备空调、饮水机、桌椅、应急医药箱设施用品,为上岗人员提供便利服务和休憩场所,提升公益岗人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