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区(市)、枣庄高新区就业促进和劳动保护工作协调机构,市就业促进和劳动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市直有关部门,各高等职业院校,各中等职业学校,各技工院校:
现将《关于建设“班墨工匠 技赢未来”劳务品牌促进就业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枣庄市就业促进和劳动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
(枣庄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代章)
2025年6月16日
(此件公开发布)
(联系单位: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职业能力建设科)
关于建设“班墨工匠 技赢未来”劳务品牌
促进就业实施方案
为推进“榴枣归乡”工程实施,弘扬工匠精神,培育和建设具有枣庄特色的劳务品牌,助推劳务品牌与地方产业相互支撑、融合发展,吸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提升技能,进一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助力产业创新开拓发展,推动匠心文化为区域经济建设、城市高质量发展增值赋能,现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通过特色化培育、技能化开发、协同化发展、系统化服务,进一步带动就业创业,助推产业转型升级。打造“需求-培育-提升-服务”全链条就业生态圈,提升技能适应度、人岗匹配度、未来引领度,深度推动“城、产、人”融合,吸引劳务群体、各类人才持续“榴枣归乡”。
二、主要目标
服务“6+3”现代产业体系,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围绕“枣工快递”平台资源和市场就业趋势,集聚企业、院校、政府、社会机构等力量,培养一批具有鲜明地域标记、显著行业特征、过硬技能特点的“班墨工匠”,构建“1+7”劳务品牌矩阵。到2025年底,培育7个劳务品牌重点建设领域,10个劳务品牌建设龙头企业,培训1万人次以上,带动就业创业1万人次以上,争创省级特色劳务品牌。
三、重点措施
(一)特色化培育,加强劳务品牌体系建设
1.分领域培育劳务品牌。深入开展摸底调查,结合地区产业发展、地域文化特色和本地劳务品牌基础,挖潜行业工种用工需求,围绕技能型、文旅型、民生型、服务型等劳务类型,各区(市)、枣庄高新区分别确定1个劳务品牌重点建设领域,形成“1+7”矩阵。锚定低空经济、高端装备、新材料、银发经济、“一老一小”、电商经济、数字经济、石榴产业、医养康养产业、锂电产业,加大挖掘整合力度,有针对性做好劳务品牌的培育创建工作,形成结构合理、规模适度、特色明显、优势互补的劳务品牌体系。(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民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卫生健康委、市能源局)
2.认定劳务品牌建设单位。依托各地区特色产业、重点行业,以龙头企业、行业协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技工(职业)院校、培训机构等为主体,将一批吸纳或培养劳务人员较多、技能水平较高,劳务质量较好,管理运行比较规范,市场竞争占主导地位的单位培育认定为“班墨工匠 技赢未来”劳务品牌建设单位。强化品牌创建主体培育,加强对劳务品牌建设单位指导,积极搭建平台,做大做强劳务品牌龙头企业,扩大劳务品牌就业规模和产业容量。支持技工(职业)院校、培训机构和人力资源机构与用工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特色劳务从业人员培训输送机制,通过定向培养、引育、龙头企业直接吸纳等形式,打通劳务自用或输入渠道。(责任单位: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二)技能化开发,加快劳务品牌发展提升
3.开展劳务品牌技能培训。将劳务品牌职业(工种)纳入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项目指导目录,实行差异化补贴政策。依托技工(职业)院校及各类培训机构,深入实施“技能照亮前程”培训行动,聚焦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符合条件企业在岗职工等重点群体,创新“岗位需要+技能培训+技能评价+就业服务”四位一体的项目化培训模式,提升培训质效。指导劳务品牌建设单位按照“培训就业一体”原则,深化职业培训供需对接,精准开展“菜单”式培训和定岗定向培训,开发完善一批特色品牌职业培训项目,形成特色职业技能培训项目库,全面提升劳务质量。鼓励各行业部门围绕劳务品牌开展专项培训。(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卫生健康委、市退役军人局、市能源局)
4.构建劳务品牌技能评价体系。针对劳务品牌职业(工种),优化自主评价企业和社会评价组织的职业(工种)范围,构建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专项职业能力考核等多层次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打造“班墨工匠”技能等级认定联盟,由企业、技工(职业)院校共同参与,采用统一的技能评价标准和考核规范,签订互认协议,推动技能评价结果在联盟企业间互通互认,全面提升劳务品牌的含金量和市场认可度。(责任单位: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5.组织劳务品牌职业技能竞赛。聚焦劳务品牌重点产业、行业职业(工种),鼓励各区(市)、行业部门、技工(职业)院校、企业积极组织开展职业技能竞赛,对符合条件的获奖选手,优先推荐枣庄市技术能手、枣庄市五一劳动奖章、妇联系统相关表扬。通过以赛促学、以赛促训,鼓励更多劳务品牌从业人员走技能成才之路,推动“班墨工匠 技赢未来”劳务品牌队伍建设。(责任单位: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市教育局、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卫生健康委、市退役军人局、市能源局)
(三)协同化发展,加大劳务品牌辐射范围
6.优化“枣工快递”平台。升级“枣工快递”平台功能,增设校企合作、技能培训、技能认定、政策扶持等专题模块,从单一的供需构架升级为企业需求、个人求职、院校助力、机构参与、政府服务的多维联动构架,激活用户群体和服务主体,注入就业生态活水。建立联动机制,实现信息共享,相关的求职用工信息、院校毕业生和专业信息、技能培训信息、技能评价信息、人力资源服务信息等纳入平台统筹,运用大数据技术建设劳务品牌资源库。平台还要积极发挥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作用,根据企业需求有针对性从市外招引输入劳务人员。将企业需求向对应职业(工种)的求职人员、院校毕业生等潜在就业群体定向推送,实现人岗精准高效匹配。(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人才集团)
7.发挥职业技工教育作用。精准对接产业需求,塑造产业化品牌定位。技工(职业)院校按需求导向确定课程开发,动态分析行业技能缺口,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确保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高度契合。聚焦“6+3”产业体系,加大相关专业招生规模。依托“枣工快递”平台,向需求企业定向推送招生及专业信息,促进校企联合培养,在方案制定、师资培养、实习实训等全过程开展深度合作,订单式培育“班墨工匠”。积极推介“枣工快递”平台,引导毕业生注册使用。(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8.加强东西部劳务协作。借力东西部劳务协作、区域间定向输入,提高劳务品牌辐射度。完善劳务对接机制,开展劳务对接活动,充分结合我市产业特色和丰都县劳动力特点,挖掘归集本地企业工作内容、技能要求、待遇薪资等岗位需求,定期推送共享岗位信息,吸引丰都籍人员来枣务工就业。(责任单位: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四)系统化服务,加速劳务品牌壮大升级
9.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提高就业服务质量,多形式开展劳务品牌从业人员就业推荐活动,持续实施企业用工保障服务行动,加强用工信息对接,促进精准供需匹配。实行用工专员服务,“一企一策”解决劳务品牌企业用工。推动公共就业服务全面进校园,为技工(职业)院校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提供一站式服务,常态化举办精准招聘活动,在毕业季开展专场招聘会。组织“班墨工匠企业进校园”活动,提供“班墨工匠”重点职业(工种)就业岗位。探索打造城市15分钟生活就业融合服务圈,开展“15分钟就业服务圈+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融合,促进城乡居民“家门口”就业创业。(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10.促进创业带动就业。鼓励劳务品牌从业人员发挥技能优势、专业所长、从业经历等优势开展创新创业,引导各类机构提供专业化创业培训和创业服务。按规定落实职业培训补贴、一次性创业补贴、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等政策。支持劳务品牌从业人员参加优秀个人、创业项目和创业大赛等评选活动,评定创业之星、优秀创业项目,强化后续跟踪,对接服务需求,兑现扶持政策。培树一批创业典型,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创业案例,积极引领全市创业高质量发展。(责任单位: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11.提供劳务品牌专项推介。优选我市3-5家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围绕劳务品牌开展就业推荐介绍服务。搭建人力资源供需对接平台,服务劳务品牌市场拓展,充分挖掘人力资源,组织外地劳动者劳务输入;推动劳务品牌提质增效,鼓励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组团到技能缺工规模较大的重点企业、重大项目等进行访问对接,提供用工招聘、劳务派遣、人力资源服务外包等服务。(责任单位: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四、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紧密结合我市“榴枣归乡”工程,各级各有关部门将“班墨工匠 技赢未来”劳务品牌建设工作列入重要工作抓手,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劳务品牌建设工作将纳入“榴枣归乡”工程考核体系,以严格督导考核促进工作落地落实、见行见效。
(二)加大政策支持。积极引导银行、证券等金融机构参与劳务品牌建设,创新投融资方式,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加强劳务品牌政策与农业、金融、商贸、科技等产业政策的深度融合,形成整体推进劳务品牌建设的政策合力;组建“工匠特派员”队伍,遴选重点产业链首席技师开展巡回技术指导;提供劳动权益保障,畅通维权渠道,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提供蓝领公寓住房项目,满足非枣庄籍外来务工人员住房需求。
(三)营造良好氛围。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加大对“班墨工匠 技赢未来”劳务品牌的宣传力度。建设“班墨工匠文化公园”,打造沉浸式技能体验基地。讲好“班墨故事”,擦亮劳务品牌“金字招牌”,让“一技在手、就业无忧”成为社会共识,努力构建有利于技能人才成长的社会氛围,推动高质量充分就业。